关于我们

质量为本、客户为根、勇于拼搏、务实创新

< 返回新闻公共列表

网络安全动态(1月30日-2月5日):春节将至 老问题背后“新花招”频现

发布时间:2016-02-05 17:40:00
  春节前夕,屡打不绝的网络诈骗再度疯狂,甚至开始“量身定制”。一方面“中大奖”“手续费”等传统诈骗招数依旧猖獗,让不少人的血汗钱化为乌有;另一方面,骗子们的诈骗手法也不断花样翻新,与“微信”“二胎”“红包”“拜年”“车票”等相关的电信诈骗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年关在即,中国网信网为您总结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为您提个醒:如遇以下情形需提高警惕。   公民信息遭泄露,内鬼联手电信诈骗   案例:近日,昆明市公安局公布“奇葩”诈骗案:80多岁的王大爷先是接到上海一家“收藏拍卖公司”的电话,称要以100多万元收购其收藏的工艺品,但需要支付手续费。不久老人收到了一份快递来的小礼品,就以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7万元“手续费”,后来对方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此后的3个月老人又3次被同样手段诈骗,先后4次共被骗走了42万元。王大爷被骗4次后方觉上当报警。   警方:该案是一项正规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倒卖客户信息的典型案例。作案顶端就是公民信息的售卖者韩某。作为上海一家宅急送公司的工作人员,他利用职务之便,从宅急送客户资料里选择有电视购物习惯或喜欢购买收藏品的人,并把名单提供给与其有利益勾连犯罪团伙。“韩某也是整个诈骗团伙的组织者,从团伙诈骗的钱中分成75%。”警方对多名受害者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每位受害者都受到过不止一个团伙的诈骗。来自昆明市公安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最近三年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年立案数均不低于3000件,犯罪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均超亿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足以说明电信诈骗之疯狂、后果之严重。   提醒:业内人士分析称,电信诈骗与公民信息泄露密切相关早已为公众熟知,但是,公民信息泄露的随意和严重程度仍令人吃惊。电信诈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犯罪,牵涉到方方面面。如诈骗团伙往往有多个非实名金融账户,这牵涉到银行的职能;诈骗团伙拨打电话要用到网络电话、“移动座机”、非实名电话卡等,这牵涉到电信企业;诈骗对象的选择则依赖于公民信息,这涉及掌握了大量公民信息的物流公司、商场、电信运营商等。涉及财产、资料等个人信息,需提高警惕、慎之又慎。   不是所有的微信红包都能拆,莫名红包需谨慎   案例:白领霍女士最近被朋友拉进了一个微信群,虽然群里很多人都没有实名,也不确定是谁,但看到有人发红包,霍女士就习惯性地“抢”了,打开后发现中了500元代金券。她按照指示在领奖网站中输入了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号、微信账户等个人信息后,网站要求霍女士扫描一个二维码。扫完后没过几分钟,霍女士就收到一条银行转账短信,短信显示,她卡里的1万元现金被转走了。   警方提醒“6类红包”千万别碰:1.需要个人信息的红包不要碰,如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2.拆红包输入密码有诈,真正的微信红包,一般点击就能领取,是绝对不需要输入密码的。3.与好友共抢的红包需谨慎,朋友圈有不少跟好友一起抢红包的活动,要求达到一定金额才能提现,这时候要格外注意红包页面的开发者是否正规,因为它很可能只是一种吸引粉丝的骗局。4.高额红包不可信,如果收到比如“666”、“888”之类的,基本可以确定是假的,因为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5.警惕“AA红包”骗局,这类红包往往对微信AA收款界面进行略微的改动,并加上“送钱”、“现金礼包”等字眼,让用户误以为是在领红包,但实际上是付钱给对方;6.分享链接抢红包是欺诈,有些朋友圈分享的红包,比如送话费、送礼品等,点开链接的时候要求先加关注,还得分享给朋友,这种红包涉嫌诱导分享和欺诈用户,点击右上角的举报即可。     “朋友圈”里卖内部车票是骗局   案例:临近春运高峰,一些票贩子也开始在论坛、QQ、微信朋友圈以及短信电话里活跃起来,打着“当面交易”“熟人交易”的旗号,以“内部购票”“票务处购票”或者是“不买票能上车”等,利用人们买票心切的心理,将乘客骗到虚构的办公室里,把假票出售给对方。   警方提醒:不可盲目相信“内部购票,没票也能上车”“关系票”等,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票。   节前理财、投资应把资金安全放在首位,警惕“高收益”理财陷阱   案例:2015年温州地区共查处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8起,涉案金额1亿多元,涉及全国各地投资者1000余人。警方通过前期侦查发现,有的P2P平台虚设标的物,夸大宣传公司及法人、股东实力,发布短期借款标的让投资者产生风险评估错觉而盲目投资;有的存在资金池,即汇集资金再高利转贷;有的不严格审核甚至出于自融目的,形成虚假、重复的不合格借款人;有的甚至进行的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   提醒:临近年关,不少理财、投资品种收益走高,相对近期持续低迷的行情显得“颇为诱人”。但业内人士提醒,节前理财仍应把资金安全放在首位,警惕在特殊时期落入“高收益”理财陷阱。P2P网贷领域在年关时往往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一些平台也会顺势推出各类“高息品种”,但项目的真实性、背后的风险性还要投资者“擦亮眼”,务必要将资金安全放在首位。   年前小贴士:除了“涉嫌洗钱”“医保、社保异常”“解除分期付款”等常见手法外,电信诈骗团伙正紧跟新政策和社会热点,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新型诈骗手段不断出现。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至少出现了以下几种与微信有关的诈骗方式:伪装身份诈骗、代购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点赞诈骗、利用公众账号诈骗、扫描二维码植入病毒,甚至“生二孩领取国家补贴”等诈骗方式,令人防不胜防,但只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多想、多问,便能发现其中的纰漏。春节将至,希望通过我们的提醒能让您度过一个安稳的春节。祝各位新春快乐!

/template/Home/Shiwaix2/PC/St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