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质量为本、客户为根、勇于拼搏、务实创新

< 返回新闻公共列表

虚拟机 vs 容器:云计算时代的双雄对决

发布时间:2024-06-05 10:16:02

在云计算和微服务的浪潮中,虚拟化技术无疑是支撑现代IT架构的基石之一。其中,虚拟机(VM)和容器技术作为虚拟化的两大主流形式,各自以独特的优势在企业数据中心和开发者社区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将深入探讨虚拟机与容器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两种技术的异同与适用场景。

1. 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技术通过模拟计算机硬件,允许多个操作系统实例(即虚拟机)在同一物理硬件上独立运行。每个虚拟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CPU、内存、存储空间和网络接口,彼此之间完全隔离,就像运行在独立的计算机上一样。

1.1 虚拟机的优势

  • 资源隔离:虚拟机提供了强隔离的环境,确保了各个虚拟机之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灵活性:虚拟机可以运行任何操作系统,无需担心硬件兼容性问题,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

  • 管理简便:通过虚拟化管理平台,可以轻松管理虚拟机的生命周期,包括创建、删除、迁移和备份等。

1.2 虚拟机的劣势

  • 资源消耗:虚拟机需要模拟整个硬件环境,因此相比容器,其资源消耗更大,包括CPU、内存和磁盘I/O等。

  • 启动时间:虚拟机的启动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操作系统的加载和硬件的初始化,因此启动时间较长。

  • 性能开销:由于虚拟化层的存在,虚拟机的性能通常低于直接在物理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2. 容器技术

容器技术则是一种轻量级的虚拟化方式,它共享宿主机的操作系统内核,但每个容器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用户空间、网络配置和文件系统。

2.1 容器的优势

  • 资源效率:容器仅包含运行应用程序所需的最少量的系统资源,启动速度快,资源占用低。

  • 便携性:容器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环境之间迁移,包括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保证了一致的运行环境。

  • 微服务友好:容器天然支持微服务架构,便于构建和管理小型、独立的服务单元。

2.2 容器的劣势

  • 安全隔离:虽然容器在用户空间层面提供了隔离,但它们共享宿主机的内核,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 复杂性管理:随着容器数量的增加,容器的编排和管理变得复杂,需要有效的工具来维护容器的生命周期。

  • 持久性存储:容器的数据存储通常依赖于宿主机的文件系统,如果没有合适的存储解决方案,数据的持久性可能受到影响。


3. 实际案例分析

3.1 虚拟机案例:大型企业IT基础设施

  • 案例描述:某大型金融机构采用VMware vSphere平台建立了其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基础设施。通过部署数百台虚拟机,该机构实现了IT资源的动态调配和高效利用,同时确保了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

  • 分析:虚拟机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强大的资源隔离和管理能力,确保了关键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然而,随着虚拟机数量的增加,资源管理和维护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3.2 容器案例:互联网初创公司的快速迭代

  • 案例描述:一家互联网初创公司采用Docker容器技术快速构建和部署其在线服务。通过Docker Compose和Kubernetes等工具,该公司实现了应用的快速迭代和弹性伸缩,大幅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

  • 分析:容器技术为初创公司提供了灵活的开发和部署环境,支持了快速的产品迭代和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然而,随着服务的扩展,如何有效管理大量的容器集群成为了新的挑战。

3.3 混合云案例:零售企业的全球业务支持

  • 案例描述:一家国际零售企业采用VMware vSphere和OpenStack结合的混合云策略,将关键业务系统部署在私有云,而非关键系统部署在公有云。通过这种方式,该企业实现了全球业务的统一管理和优化资源分配。

  • 分析:混合云策略结合了VM和容器的优势,既保证了关键业务的稳定性,又实现了非关键业务的灵活性。这种模式对于需要全球化运营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IT战略。

4. 技术选择与未来展望

在选择VM还是容器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应用场景、成本效益、安全要求和团队技能等因素。对于需要高度稳定性和安全隔离的传统企业级应用,VM仍然是首选。而对于追求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现代应用,尤其是微服务架构,容器技术则更具优势。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VM和容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VMware推出了Project Pacific,将VM和容器无缝整合在一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虚拟化选择。同时,开源社区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容器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如边缘计算和物联网。

来张图片描述下当前虚拟机与容器技术的对比图:

Hypervisor 那样对应用进程的隔离环境负责,也不会创建任何实体的“容器”,真正对隔离环境负责的是宿主机操作系统本身。

在这个对比图里,把 Docker 画在跟应用同级别并且靠边的位置。意味着,用户运行在容器里的应用进程,跟宿主机上的其他进程一样,都由宿主机操作系统统一管理,只不过这些被隔离的进程拥有额外设置过的 Namespace 参数。而 Docker 项目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旁路式的辅助和管理工作。

5. 结论

我们使用虚拟化技术作为应用沙盒,就必须要由 Hypervisor 来负责创建虚拟机,并且这个虚拟机是真实存在的,它里面还必须运行一个完整的 Guest OS 才能执行用户的应用进程,如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额外的资源消耗和占用。

根据实验,一个运行着 CentOS 的 KVM 虚拟机启动后,在不做优化的情况下,虚拟机自己就需要占用 100~200 MB 内存。此外,用户应用运行在虚拟机里面,它对宿主机操作系统的调用就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虚拟化软件的拦截和处理,这本身又是一层性能损耗,尤其对计算资源、网络和磁盘 I/O 的损耗非常大。

而相比之下,容器化后的用户应用,却依然还是一个宿主机上的普通进程,这就意味着这些因为虚拟化而带来的性能损耗都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使用 Namespace 作为隔离手段的容器并不需要单独的 Guest OS,这就使得容器额外的资源占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才说,“敏捷”和“高性能”是容器相较于虚拟机最大的优势,也是它能够在 PaaS 这种更细粒度的资源管理平台上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不过,有利就有弊,基于 Linux Namespace 的隔离机制相比于虚拟化技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隔离得不彻底。

首先,既然容器只是运行在宿主机上的一种特殊的进程,那么多个容器之间使用的就还是同一个宿主机的操作系统内核。

尽管可以在容器里通过 Mount Namespace 单独挂载其他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文件,比如 CentOS 或者 Ubuntu,但这并不能改变共享宿主机内核的事实。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要在 Windows 宿主机上运行 Linux 容器,或者在低版本的 Linux 宿主机上运行高版本的 Linux 容器,都是行不通的。

而相比之下,拥有硬件虚拟化技术和独立 Guest OS 的虚拟机就要方便得多了。

最极端的例子是,Microsoft 的云计算平台 Azure,实际上就是运行在 Windows 服务器集群上的,但这并不妨碍你在它上面创建各种 Linux 虚拟机出来。

其次,在 Linux 内核中,有很多资源和对象是不能被 Namespace 化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时间。

如果容器中的程序使用 settimeofday(2) 系统调用修改了时间,整个宿主机的时间都会被随之修改,这显然不符合用户的预期。相比于在虚拟机里面可以随便折腾的自由度,在容器里部署应用的时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是用户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此外,由于上述问题,尤其是共享宿主机内核的事实,容器给应用暴露出来的攻击面是相当大的,应用“越狱”的难度自然也比虚拟机低得多。

更为棘手的是,尽管在实践中我们确实可以使用 Seccomp 等技术,对容器内部发起的所有系统调用进行过滤和甄别来进行安全加固,但这种方法因为多了一层对系统调用的过滤,一定会拖累容器的性能。何况,默认情况下,谁也不知道到底该开启哪些系统调用,禁止哪些系统调用。

所以,在生产环境中,没有人敢把运行在物理机上的 Linux 容器直接暴露到公网上。

总的来说,VM和容器技术各有千秋,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展现出了各自的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出现,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和创新。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虚拟化技术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技术能力和长期战略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template/Home/Shiwaix2/PC/Static